首页  学院概况  党建工作  学院新闻  师资队伍  专业建设  科学研究  学生工作  国际交流  校企合作  继续教育  创新创业  招生就业 
科学研究
 科研团队 
 纵向课题 
 横向课题 
 论文专利(含软著) 
 教材建设 
科研团队
您的位置: 首页>科学研究>科研团队
科研团队

软件与通信学院133N模式构建科研团队。1:党建引领;3:三个专业带头人(学科规划);3:三个科研团队(重点项目研发);N:N个跨专业科技小组(“小而美”孵化项目)

党建引领

软件与通信学院实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科研团队按照党建引领、校企合作、专业融合、资源统筹的原则开展相关工作。

专业带头人

软件工程专业带头人:杨清永

通信工程专业带头人:刘赟宇

 物联网工程专业带头人:朱万山


科研团队

智算科研团队

团队围绕人工智能、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大模型、云计算与大数据等技术,开展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与国内外研究机构和大学拥有良好的合作关系,在课题合作、产业化项目、人才培养等方面均有成果产生,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多名成员担任计算机领域权威期刊(IEEE TIP、IEEE TNNLS、IEEE TCSVT、PR、NEURAL NET-WORKS等)和会议(CVPR、ECCV、NEURIPS、AAAI等) 审稿专家

主要团队成员

张磊 博士 副教授

智算科研团队负责人,软件系主任,毕业于天津大学。研究方向:人工智能、企业级系统研发、云计算与大数据、大规模分布式系统性能优化算法

杨清永 教授 院长 视频图像分析、人工智能、视频编解码技术

陈伟 教授 数据挖掘、图数据分析处理

乔富强 教授 大数据处理

韩梅 教授 智能制造检测及信息处理

冯东华 副教授 多智能体技术与系统

庞科 副教授 并行计算与片上网络系统

赵旭 副教授 数据挖掘与分析

宋洁 副教授 软件测试与应用开发

李文燕 副教授 边缘智能应用开发

王刚 副教授 嵌入式与Web应用开发

隋秀丽 副教授 计算机软件技术

魏权双 副教授 计算机软件技术

纪美仑 讲师 虚拟现实、3D打印技术

杨洋 讲师 图像视频增强

陈彤彤 讲师 群体智能控制

刘明 讲师 大数据、虚拟现实技术

岳晓东 助教 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

章海宁 高级实验师 计算机网络技术

主要方向与研究成果

智算科研团队一直深耕于人工智能、机器视觉、云计算与大数据、分布式架构研究领域,团队科研成果显著。获批2023年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与天津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天津市融创软通科技有限公司、麒麟、百度、科大讯飞等单位深度合作,主持了天津市科技局科学计划重点支撑项目、天津市科技局科技特派员项目、天津市科西青区科技局科技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项目等项目10余项,项目金额累计1200万元;承担企业横向课题多项,项目经费合计2000万元。代表性研究项目:1.2023年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奖《地下污水管网智能应急管理平台关键技术及应用》,科技成果转化达1.4亿元

2.天津市科技局科学计划重点支撑项目《基于大数据标注的智能城镇污水管网管控系统研究》

3.天津市科技局科技特派员项目《微服务体系下的智能开发架构关键技术研究》

团队围绕人工智能技术产业上下游,重点研究微服务架构分布式模型、复杂神经网络控制、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大模型。先后在顶级期刊会议(如IJCV、NIPS等)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并授权多项发明专利。代表性论文:1.Yang et al. Robust unpaired image dehazing viadensity anddepth decomposition. ijCV 2024.2. Liang et al. Self-supervised GraphNeural Networks viaLow-Rank Decomposition. NIPS 2023

水空通信科研团队

本团队面向移动通信、高端制造行业,加速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团队主攻方向目前主要集中于移动通信、人工智能、嵌入式开发、仿真建模四方面。

移动通信:深耕5G/6G通信网络关键技术研发,在物理层优化(PHYLAYER)、信道编码(POLARCODE/LDPC)、异构网络融合等方面形成专利集群。团队掌握基于软件无线电(SDR)的行业专网架构设计能力擅长面向智慧工厂、车联网的无线传输优化。主要致力于:(1)异构网络资源动态分配优化(2)高密度物联网终端接入管理(3)空天地一体化通信协议栈开发(4)毫米波频段射频前端设计 可提供工业场景无线通信解决方案,支持智能工厂设备互联、无人系统协同控制等技术服务,

人工智能:运用传统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技术,根据企事业单位需求提供人工智能解决方案,具体涉及图像处理和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聚焦AI与通信网络的深度融合,在无线资源智能调度、网络故障预测、多模态工业数据处理等领域拥有自研算法框架。团队创新提出基于联邦学习的隐私计算方案,成功应用于多家企业的工艺参数优化场景。主要致力于:(1)基于深度学习的多模态任务处理(2)强化学习与博弈论相结合的调度算法(3)轻量化模型嵌入式部署 具备工业视觉检测算法开发、生产流程智能优化、设备数字孪体构建等核心技术实施能力。

嵌入式开发:擅长DSP、FPGA和ARM等各类嵌入式硬件平台开发,对高速数字信号处理等任务具有丰富的工程项目经验。具备工业级嵌入式系统全栈开发能力,覆盖RISC-V架构移植、实时操作系统(RTOS)改造、多核异构加速设计。在国产化替代领域具有充分的经验积累和技术储备提供针对复杂工业环境的可靠性解决方案。主要致力于:(1)基于FPGA的实时信号处理(2)RTOS定制与驱动程序开发(3)工业级嵌入式硬件设计(符合IEC61508标准)(4)能源采集与低功耗管理技术 可自主开发高可靠工业控制模块,适配智能制造装备、智能检测终端等场景需求

仿真建模:构建跨尺度通信系统仿真平台,涵盖电磁环境建模(射线追踪)、网络协议栈行为模拟、数字孪生体联合仿真。在产业数字化领域,成功实施多例智能工厂全流程虚拟调试方案。主要致力:(1)通信系统网络安全(2)多体动力学仿真(3)电磁兼容建模(4)工艺流程离散事件仿真

主要团队成员

胡晓光 副教授

通信系团队负责人,通信工程系主任。

研究方向:水下通信、移动通信、图像处理

杨薇 讲师 研究方向:自然语言处理、智慧司法、通信技术

刘赟宇 教授 副院长 研究方向:移动通信、教育信息化、工业互联网

韩健 讲师 研究方向:移动通信、移动互联开发

徐晟 副教授 研究方向:微纳传感器设计与制造、高频SAW滤波器技术

崔俊鹏 讲师 研究方向:高速数字信号处理

刘涛 工程师 研究方向:信号检测、无线通信、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石勇 高级工程师 研究方向:射频链路设计、大功率射频功率放大器技术

李羚梅 高级工程师 研究方向:高速电路设计与信号处理、无线通信技术

尹智贤 讲师 研究方向:智能信息处理、医学图像处理

付贝贝 高级工程师 研究方向:高速数字信号处理、图像处理、嵌入式技术

王洪泉 讲师 研究方向:人工智能、仿真建模

智慧物联团队

智慧物联团队,隶属于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软件与通信学院,是一支在物联网领域深耕细作、锐意进取的科研与教学团队。团队以物联网技术为核心,融合人工智能、光电检测多个学科,致力推动物联网技术的创新与应用,为智慧城市建设、智能交通等领域提供强有力技术支持和解决方案

主要团队成员

朱万山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智慧物联团队负责人,学院副院长,天津市“131”第二层次人才。天津市光学学会常务理事,天津市图象图形学会理事,天津市虚拟仿真学会理事,中国智能卡专委会评审专家,天津市科委科技项目评审专家,天津市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专家

侯景忠 副教授 研究方向:智能信息处理、缺陷检测识别分类

金诗博 副教授 研究方向:物联网与智能控制、嵌入式技术

赵翠杰 副教授 研究方向:智能信息处理、物联网智能控制

邓震宇 高级工程师 研究方向:人工智能、物联网、工业过程状态监测

贾月辉 讲师 研究方向:信号与信息处理、机器视觉与智能控制

刘佳  讲师 研究方向:新一代物联网技术、物联网智能应用

李扬  讲师 研究方向:图像增强与复原、无损检测

高源  讲师 研究方向:嵌入式电子产品设计、自动行驶微型机器人

贾山  讲师研究方向:软件开发设计

李想  讲师 研究方向:声学超材料、智能传感器

杜宸昂 助教 研究方向: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

主要方向与研究成果

智慧物联团队研究方向涵盖深度学习、边缘计算、行为识别、智能交通应用、多参量光电检测等多个前沿领域,围绕5G网络应用及AI识别,解决缺陷检测、货物识别、自主生产、农业生产、行车安全运营调度等方面的问题。近年来,团队成员主持或参与了30项科研课题其中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 6 项,厅局级科研课题7项。团队成员共发表了SCI/EI高水平学术论文 37 篇。基于上述研究成果,团队成员获授权专利 24 件,软件著作权 5 项,学术专著2 部。获教学成果奖4项(国家级一等奖1项、省部级2项),省部级科技奖 2 项。

代表性成果

1.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20 年

2.国家金卡工程金蚂蚁奖“基于二维码支付的城市一卡通专用读写机具,2017年;

3.FIT 腾讯金融科技最佳技术创新奖“智能交通聚合移动支付方案”,2018 年;

4.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高转速叶片在线故障监测与诊断技术示范应用”

5.稳定支撑外委项目“叶尖间隙数据深度挖掘及转子动力学特征识别

6.装备预研领域基金“高转速叶片激励识别与在线诊断技术”

7.Fault detection of petrochemical process based on space-timecompressed matrix and Naive Bayes, 2022, Process safety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lF:7.926,中科院二区

跨专业科技小组

负责挖掘并孵化“小而美”项目,形成跨学科科研梯队。

 
访问量人数: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软件与通信学院 

邮箱:rjytxxy@tsguas.edu.cn

办公地址:天津海河教育园区雅深路2号教学楼F2-415